AF 週記|面對恐懼最好的方式,是行動!

Zestory_
Apr 6, 2024

--

現在的我剛下班,坐在剛搬進來不久的 share house 沙發上。相信在你看到這標題時,應該可以猜到這週我想跟你分享的是什麼吧!我很幸運在剛抵達墨爾本一週內,就開始打工了,這讓我減少了一些金錢的壓力,這份工作的時間對我來說很友善從早上 10:00 到下午 15:00 左右,不用太早起床,也能在天亮時下班,讓我有更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至於想做什麼事情,其中一個就是繼續上哲學課,今天我想跟你分享的除了工作的體悟外,另一個便是我第一堂「全英文」的哲學課。目前我接觸的「哲學」並不是大眾所認知的艱澀理論或學派,而是「認識自己」因為在台灣上課所帶給我的幫助很大,因此來澳洲前,我便請老師協助聯絡當地的學校,希望有機會拜訪,也很開心墨爾本老師的熱情,讓我有機會持續學習。

這週想分享的東西,看起來可能很雜,但我認為它有一個核心 — 行動。藉由行動,讓我看見自己的不足,也讓我看見自己的能耐。

我們看待恐懼的方式,會影響我們的未來

這週是我第一次正式上工,要說不緊張是不可能的,為了做好萬全的準備,是前我反覆練習菜單,然而我知道在服務業,最重要的應該是「機動性」與坐在辦公室不同,客人百百種,飲品更是可以客製化,因此對不習慣有太多變動的我來說,這真的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當時,我還寫了 message 給老闆詢問他第一天上班時的狀況,他很貼心的跟我說不用太擔心,當天會有一個香港的 Barista 教我。那天 Barista 跟我說了不少像是點餐系統、收銀結帳、簡易飲品製作、關店等等工作內容,每一個步驟若在聽時一閃神,便會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可想而知內容實在是不少。

記得那天有一個好笑的情境,因為多數人結帳會使用信用卡,少數人會使用現金,因此凡事遇到用現金付款的客人,我都會站在收銀機前許久,辨別到底哪一個是 1 元、2 元、50 分、10 分、20 分、5 分等等,內心對客人感到十分抱歉,Barista 看我還不是很熟悉,便在客人離開後,打開收銀機一一跟我說明,跟我說之後多找錢,多看就會知道了。當時我內心只有一個念頭「拜託大家多用卡支付吧!」當然我知道辨認的速度,只要熟悉後便會提升,所以我也不強迫自己要硬記。

Photo on Unsplash

第二天上班時,遇到了另一位香港 Barista,告訴我更多關於點餐的細節,尤其是飲品,在澳洲因為墨爾本的咖啡文化十分盛行,且客人有自己習慣喝的品項,因此即便菜單上沒有,只要客人講得出來,基本上 Barista 都要會做。這對於我來說,又是另一個挑戰,那天有位客人點了一杯 Dirty Chai 我在點餐系統上找了又找還是沒找到,我也記得我們的菜單上沒有,舉手求救後,Barista 便告訴我說可以點 Prana Chai Latte + Strong,還跟我說了更多其他人可能會點的飲品,在點餐系統上可以如何操作,但因為實在不少,雖然口頭上表示 ok,但不確定遇到實際狀況會如何,為了不要忘記,回家後我便趕快記下,這些特殊飲品的點餐方式。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天我出了錯,不小心幫一位老奶奶點錯餐。平日只有一位外場(也就是我)和一位 Barista,加上午餐時間人進進出出,所以我們都很忙,當時不知道我是昏了頭還是怎麼樣,把奶奶的餐點點錯了,送餐時奶奶便跟我說,她要的是 Smoked Salmon Bagel,當下我內心還起了一個問號想說該怎麼辦,我先和 Barista 說明了狀況,麻煩他協助確認餐點,與廚房說明,Barista 代替我出餐後,我向奶奶道歉,讓他等了許久。

當時,奶奶握著我的手跟我說 ”Darling, it’s ok.” 內心的我實在是萬分感激,奶奶知道我是新人,所以對我沒有任何的苛責,而 Barista 也沒有指責我,跟我說沒關係,把點錯的吃掉就好,還叫我趁熱趕快吃。雖然大家的態度都很友善,但我仍對自己犯下的錯誤感到內疚。

也因此我對於點餐,有了一些些恐懼。當天晚上跟 J 通話時,我們聊到了這個,他跟我說可以以具體的方式表達感謝:「雖然做錯了,但感謝自己真誠地和奶奶道歉,也感謝自己知道錯誤時能即時回報。」他說這番話,讓我想到近期訂閱的電子報內容,筆者寫了關於 Steven Kotler 的《The Art of Impossible》裡頭寫到六個關於「鍛鍊強大的心」的方法,其中我認為有兩個是很適合我練習的:

  1. 控制想法(The Grit To Control Your Thoughts)
  2. 主掌恐懼(The Grit to Master Fear)
Photo by Alexas_Fotos on Unsplash

在控制想法裡,作者建議可選擇「正面自我對話」內容方向是自己曾達成的成就或撐過的挑戰,就像是 J 跟我說的,儘管有錯誤,但是要看見自己做了什麼,而不是沒做什麼。

而在主掌恐懼中,作者則提到「好好認識恐懼」與「多跟恐懼相處」。認識恐懼後,我們便會發現恐懼本身是中性的,「害怕恐懼」才會使我們不舒服,在看見恐懼後,作者建議馬上行動,做自己害怕的事,目的是為了訓練自己「習慣恐懼」,因為恐懼不會消失,但我們可以習慣。

我想這樣的習慣,也會拓寬自己的舒適圈。

隔天在前往上班的路上,我試圖調整自己的呼吸,並想著工作上有哪些我可以改進、優化或是嘗試的地方,當然恐懼還是存在,但當我踏進咖啡廳時,那感覺瞬間消失。我想應該是我沒有逃避那個感受,而是去面對它、去展開行動,雖然上班前還是會緊張,但若我能在短時間內遇到困難尋求幫助、或是在不知道時馬上提出,這反而會讓我上手的更快,讓夥伴與我協作時,可以更輕鬆。

每個人都會有機會進到一個全新的環境,但我們的態度與選擇,都會決定我們的未來。若我們願意挺身面對,我們的收穫與學習會更多,也會對自己刮目相看!

Photo by Brooke Lark on Unsplash

尚未踏上前,你不會知道你將面臨的會是什麼

接著,想要分享的是這週哲學課的內容,因為是第一次全英文授課,所以我帶著一半期待、一半緊張的心情前來。有一部分也是擔心自己會聽不懂,可是更多的是對於和老師、同學的互動產生好奇心。

那天我們上的是沈默之聲( The voice of silence.)雖然在台灣已經上過這內容,但用英文去詮釋沈默之聲,又是另一種體驗,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這兩句話,或許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也可以思考看看,這兩句話對你來說是什麼。

Give up your life, if you want to live.

以我個人經驗來說,這句話想要傳遞給我的是,不要想要掌控一切,或是計畫一切,有些事情讓它自然流動,隨著大自然的法則,便會有其出路。

You could not travel on the path before you have become that path itself.

而這句話我領悟到的是,唯有「行動」我們才會知道這世界發生什麼事,光從網路看到的,或從別人嘴裡聽來的,都並非事實。只有「親自體驗」你才會獲得其經驗,而那經驗會帶我們走得更遠。

Photo by Tim Mossholder on Unsplash

在這篇開頭前,我有提到雖然工作與哲學課,這看似兩個不相干的東西,不知道為什麼要湊在一起,對我來說都有一個共同性 — — 我看見自己願意行動。這也是在上了近兩年的哲學課後,我帶走的東西,這驅使我看見自己在恐懼當下的反應,但不會畏懼,而是與它共存,領導恐懼前行,而不是被它左右。

AF 週記|面對恐懼最好的方式,是行動!來到澳洲滿一星期了,這週經歷了搬家、哲學課與開始每天在咖啡廳工作,還記得上週我一想到這週要做那麼多事情,便焦慮不已,內心只想趕快全部 set 好,想給自己鼓勵這週即將來到最後一天,又要展開新的一星期,願一切更美好,懷抱著感恩的心,迎接接下來的日子。

--

--

Zestory_

在生活中,尋找真實的自己,珍惜與你愛、愛你的人相處的每一時刻;在生活中,覺察自己的感受,讓自己學習慢下腳步前進每個角落。偶爾拍拍自己的肩,擁抱自己吧!歡迎寫信給我:tsaibobo0503@gmail.com 投稿你的照片:https://forms.gle/efoZYw99BTYeJw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