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 週記|生命之偉大,來自於我們肯於臣服

Zestory_
6 days ago

--

親愛的讀者們,上回我寫週記的時間是六月初,現在已接近六月底,六月的你們過得如何呢?是否有感受到身邊的一些能量巨變,或是自己的身心感到疲憊、厭倦?六月的我處在一個身體忙碌、心靈無力的狀態,在這之下讓我知道該去旅行了。來到澳洲後,我深刻感受到旅行對我的意義,不僅光是體驗而已,而是讓我重啟感官,感受世界。七月我即將開啟另一趟旅行,相信到時候也能有許多事情,可以與你們分享。

這個月想跟你分享兩件事情,一個是哲學課慶祝冬天老師與同學們討論「生命和死亡」,另一個是工作坊 The Day of Art — Interactive Music Workshop 放開身體隨著音樂搖擺。兩個活動都讓我對於自己有不同的反思,想藉此記錄下來,日後回顧觀察自己的變化。

那麼就開始吧!

生命是一種體驗,或許死亡也只是另一種「生命體驗」

那天哲學課要慶祝冬天,台灣學校則是在隔週慶祝夏天。在哲學學校裡我們會慶祝季節,分別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時間點。在正式進入慶祝環節前,老師分享了一篇文章來自學校校長寫給大家的話,主題是討論生命與死亡,回應到季節,我們會想到春天孕育新生;夏天生機勃勃;秋天碩果累累;冬天萬物凋零。

冬天來臨會聯想到「死亡」這件事。上課中,老師問大家 “What is life?” 對我來說生命就是讓我們以「身體」這個介質去體驗萬物。老師又問了 “ Is life physical?” 我想這呼應了多數人會認為所有的一切好像會因為死亡而消失的這件事,但真的是這樣嗎?也許我們消失的是「物質」並非人與人之間的真、善、美。

我反思起若擔心死亡的其中一點是「一切都會消失」,那就像我們與家人、朋友見面一樣,這次聚會結束後,剛剛所發生的事情就只是回憶而已,如果沒有在當下好好把握與對方的交流,你要挽回也挽回不了,那就是「過去式」無法再複製同一個體驗。

Photo by Fabrice Villard on Unsplash

當我們專注於當下,那結束後的體驗更是會烙印在心頭。

接著老師又提到 “Why life is good but death is bad?” 這件事。為什麼嬰兒出生眾人會感到喜悅?為什麼步入老年後,我們開始感到恐懼,甚至想盡辦法延遲?我們對於生命和死亡的概念,大多是家庭環境所給予,鮮少自己去探索。有時我會想人們花了大半的時間,去追求死後無法帶走的事物,意義為何?是滿足成就感,還是先盡可能滿足馬斯洛所說的生理需求,也就是豐足的安全感呢?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若把這問題惦記在腦海,可能有天會找到在有限的生命裡,我們真正想追求的事物。

最後,老師在白板上寫下了:

Review ourselves, recognize and value in a crucial moment.

定時反思幫助我們矯正道路,是否該繼續前行,唯有停下腳步環顧四周與內在才曉得。過去每週的文章就是我反思的時間,即便現在沒有每週,但至少兩週一次,甚至是跟朋友深度的聊聊,不僅幫我充電,有時更是點醒了我在繁忙腳步下沒觀察到的事。

在音樂的流動下,我看見自己被侷限了

Interactive Music Workshop 是哲學學校舉辦的藝術日活動,每個學校每年的主題不同,台灣今年是 Swing Dance,墨爾本是音樂。那天晚上我邀請室友一起參與,抵達後大家圍圈坐下,開始跟著老師的引導將眼睛閉上,享受著音樂的節奏,老師會在這中間適時給予引導詞,讓我們想像自己站在熾熱的沙漠,抑或是有涼快的河水流過腳趾。過程裡,並非一定要跟著老師的引導詞想像,最重要的是以最自在、舒適的姿勢感受音樂。

結束前,大家一一分享今晚的體驗,我室友說這半個多小時的時間,他感受到自己的身體完全被音樂洗禮,難得有機會好好沈澱、整理心情。而我除感受到內心平靜外,另一個觀察是發現自己缺乏想像力,有些時刻我無法透過音樂想像畫面,讓我覺得有些可惜。

小時候的我們對於一切的事物充滿想像,但長大後我們開始對於世界有了既定的印象,想像力開始減弱,通常他人請我們開始想像時,我們會進入一個不知所措,要從哪裡起頭,接著從大腦海量的資料庫裡,翻出可能是對得答案,拼湊出畫面。

Photo by Kristin Brown on Unsplash

透過這工作坊我雖看見自己的不足之處,但卻沒有絲毫的沮喪,反倒讓我開啟另一條路,去挖掘看看是否有工具,能幫助我重返孩提時代的想像力。我相信所有的能力都是與生俱來的,只是欠缺發現,不追求要與他人有同等的能力,而是去接受現況,並嘗試進步。

We don’t avoid what we lack. Instead, we learn to face, train, and accept them as they are.

AF 週記|生命之偉大,來自於我們肯於臣服。原本訂定標題時我想用「生命之偉大,來自於我們肯於『面對』」但想了一下便覺得也許臣服更能表達現階段我對於生命的解讀,不反抗自然,而是順應它活著。你會如何看生命與死亡呢?歡迎來或留言與我分享!

--

--

Zestory_

在生活中,尋找真實的自己,珍惜與你愛、愛你的人相處的每一時刻;在生活中,覺察自己的感受,讓自己學習慢下腳步前進每個角落。偶爾拍拍自己的肩,擁抱自己吧!歡迎寫信給我:tsaibobo0503@gmail.com 投稿你的照片:https://forms.gle/efoZYw99BTYeJw167